12月6日-12月12日
【一周要闻】
●
●
●
●
●
●
●
●
●
【每周发文】
●
●
●
●
●
●
●
●
●
●
●
【系部动态】
●
●
●
【媒体之声】
●《中国教育报》12月11日报道:《安徽师大学生创办“平民电脑学校” 服务社会》 张世勇是安庆市宜秀区的番茄种植大户,在接受了安徽师范大学“平民电脑学校”的培训后,轻松点开网页,找到番茄病虫害防治的有关知识时,惊喜地说:“这比请一个农业专家来方便多了。”
这个由安师大数学计算机学院2007级部分同学发起创办的新型志愿服务组织――平民电脑学校,目前已吸纳了10余所高校共计500余名学生,服务范围覆盖全国8个省,设立了25所分校,涉及社区、乡村达150个。平民电脑学校学员群体以农民为主,帮扶对象包括老人、留守儿童、智障少年、下岗职工等。
“现代社会,不会使用电脑已经称得上是文盲。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帮助他们学会使用电脑,也算服务社会了。”发起人之一的黄岳灯说,当年他和同学来到芜湖市南陵县弋江镇弋丰村从事志愿活动时,看到村委会和部分村民家中都有电脑,但由于不会使用,电脑长期闲置成了摆设。正是这个情景使他和同学们萌生创办学校的想法。于是,这个村子成了平民电脑学校挂牌成立的地点。
创办之初,团队成员只有20人,都是计算机班的学生。面对完全不懂电脑知识的农民,他们不知道怎么教,只好“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现在的平民电脑学校已经逐步走上正轨,有专业的主讲人和讲解具体操作方法的助教,课堂教学和“一对一”、“一对二”的手把手辅导相结合,还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接下来,他们打算从基本的教材、教案抓起,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并且准备联系一些施工单位,对城市里的农民工群体也进行一些电脑基础知识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农民从最初的怀疑转为惊喜和感激,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当南陵县许镇大浦村村民何云飞在志愿者刘雷雷的指导下,通过互联网找到了困扰自家农田大豆虫害的解决方法时,感慨道:“没想到电脑网络这么厉害,一点就什么都有了,即使不在城里打工,借助电脑这个好帮手,在农业上也可以大有作为。”而番茄种植大户张世勇如今已经在学生们的帮助下,筹办着自己的网店,通过网络开辟更大的销售市场。
●《中国教育报》12月11日报道:《华南理工本科生论文登上著名期刊《自然》分刊》 12月7日,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在其生物技术分刊《Nature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华南理工大学主要参与的合作研究论文《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在论文中,我国科研人员阐述了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中的重大进展――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着种群特异甚至个体独有的DNA序列和功能基因,并首次提出了“人类泛基因组”的概念。令人们感到惊奇的是,这一研究成果的并列第一作者罗锐邦和另一名署名作者金鑫,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在读大三和大四的本科生,同属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学生。
在论文同行匿名审稿过程中,一名科学家毫不吝啬地给出了以下评价:“这是一篇激动人心,发人深思,严谨清晰的文章,除了对新序列的检出和分类,这篇文章还通过使用相当有趣的独创的分析方法使我们对这些新序列中所能展示的种群多样性和进化保守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一重大的优秀成果出自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计划研究团队,团队的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最年轻的便是目前在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读三年级的20岁本科生罗锐邦――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
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于今年3月设立,学生从相关学院、专业三年级全日制本科生中选拔,前五个学期在学校完成学业,后三个学期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学业。学校根据学生所属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专业培养要求,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选派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专家,以兼职形式进行创新班专业课程教学,并担任学生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